我是如何找到第一批用戶的

我是如何找到第一批用戶的

當決定要搞初創時,第一個要面對的難題就是如何找到第一批用戶。以往替客戶作業,通常會附帶不錯的媒體廣告預算,加上都是一些已建立的品牌,對比起沒錢又一切由零開始的初創公司,有著非常大的差別,本來有的知識和經驗都變得無用武之地。究竟這個點子吸引嗎?用戶量會達到足以維持運作的水平嗎?

從概念開始減少倚賴

由於原來的公司結業時花掉的錢比想像多,剩下來的「再創業」預算就由緊絀變成所剩無幾、僅能支撐生活費的程度。這同時也意味著我不能夠依賴付費廣告之類的方式去吸納第一批用戶。

基於這些條件限制,我從構思的時候就已經有必要將這塊考慮進去,換言之一些比較倚賴用戶數量去實行的點子都要淘汰。最後挑選 Slowly 的一個原因就是它於這方面需求較低 —— 交筆友只需要一對一地聊,而且寫信讀信也得花上不少時間,所以按推斷也不能同時與太多人進行交流,對用戶量的需求壓力就沒那麼大。相反,假如是一些看重即時互動的應用 (例如需要大量點讚、開直播、多人聊天等等)就會很容易令人覺得場面冷清而逃跑,這種逃跑也可能會造成先入為主而一去不回。

避重就輕

有些時候我在使用其他 app 時也會有「假如在這裡這樣那樣做,肯定會變好用十倍」一類的想法。每個產品都不完美,所以會持續發佈補丁,我較喜歡形容成「不斷地演化」的產品。那些我們偶然在使用上發現到的大小缺陷,也未必如想像般具毁滅性。況且營運者可能也已經有類似的發現,加上他們擁有大量數據去支持每個決定,還沒做的話,多半只是事有緩急輕重而己。加上用戶的使用慣性及一定程度的包容性,假如誤以為將這些缺陷「改良」就足以將巨人推倒,可能會比想像中困難得多。

基於這些考慮理性上我不會選擇去硬碰,甚至只要發現有稍為類似的應用存在我就會避開。除了是沒有客觀條件去挑戰巨人,另一個感性上的原因就是作為設計師對原創性的執著。但太陽底下無新事,世界這麼大要找完全沒人做過的新嘗試確實也有點強人所難,過份執著會令人很氣餒的(也不能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不過獨特性、原創性這些東西,也確實能夠產生新鮮感並在起動時助你一臂之力。

善用免費跳板

互聯網上有不少免費的渠道可以宣傳,這些應該很好找,我就不一一列出。

要注意的是不要通通都趕著去投稿發文。還是需要按產品的特性去計劃好,例如交筆友一般也會聯想到與其他國家的人去交流吧?所以我就挑了一些比較國際面向的平台作起步,也有刻意避開一些接觸地區太單一的渠道,而且最好是英文語系。其中最推薦的就是 ProductHunt,平台的特質已經聚集了一班對新點子新產品很有興趣的人。我當時是以自薦的方式投稿,最後成功帶來一萬多的新登記,用且遍佈於世界不同角落,大大增加了產品初期的用戶多元性。後來發現在 PH 宣傳也有幾招,例如聽說有人會先在 Twitter 找些知名的用戶去私下推銷,再由他們去推薦發佈,聽起來比起我糊里糊塗地開設新帳戶然後自薦更有說服力。

說到免費平台,不得不提就是 Apple 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 本身。除了看似遙不可及的排行榜,它們另外都有一些自動與非自動的推薦方式讓世界各地的用戶接觸到你的產品,所以當順利上架之後也會陸續有自然產生的下載,很值得花心思把店面設計好。假如有幸被 feature 更是非常有效的宣傳途徑,還記得第一次被刊登於 App Store App of the Day 的時候,恰巧是國際友誼日,而 Slowly 與主題很搭就有幸被找到。在這裡要再次感謝台灣和香港的 Apple 團隊,他們還成功在內部推銷到幾十個國家將文章翻譯並一併刊登。

感恩這次 feature 帶來各方面的增長,伺服器也曾一度故障升級了幾次!隨後登記數也終於在起動約莫一年多的時候突破了一百萬,而我和 JoJo 也正式進入全職的階段。

封面照來源:Unsplash
假如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訂閱

展示評論